——美工區陶土
隨著《指南》的深入學習,我更加注重區域活動的開展,認識到區域活動是幼兒自主、自由、自發的一種游戲活動。那么,在區域活動當中我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?我如何為幼兒的活動提供支持、推進策略呢?《指南》指出:“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,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。”我要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,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直接感知、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的需要。
我以美工區“好玩的陶土”為例,談談在開展區域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的支持、推進策略。
一、主要措施
游戲一:
我班幼兒開展第一次主題活動“建古厝”時,我們在美工區投放了一些陶土,讓幼兒自由地玩,看陶土能做什么。張正淏拿起一塊長條形陶土,這兒粘一下,那兒粘一下,不時自言自語道:“陶土真軟,能搓長長的,能切小塊……”小宇逛到了娃娃家,用陶土粘了小碗:“哈哈,能粘小碗,老師,陶土把小碗粘住了!”他開始玩粘碗的游戲。過了一會兒,他把整框的陶土搬到娃娃家。他先拿一塊陶土搓成長條粘在碗上。碗上粘滿后,接著他又團了一些小點點粘了上去,然后,他在圓柱形陶土上粘了豎條土。可當地粘上去后,當小宇的手放開時,“哐當”一聲土掉了下來。原來重量傾斜到一邊,造成了不平衡。他看到桌邊有一筐扭扭棒,這次他把一條一條的扭扭棒插在土上,慢慢地把手放開:“娃娃,老師,娃娃。”小宇興奮地大叫。我也笑了:“你真棒!做了一個可愛的娃娃!”我馬上給他拍了照。
游戲中,我提供的支持策略有三點:第一,為幼兒提供游戲的空間和材料。我不限制幼兒,允許幼兒自由探索、允許幼兒自由取放所需要的材料。正因為沒有像以往一樣局限幼兒在美工區的玩法,小宇才能自由地粘碗、插扭扭棒,創造出“娃娃”。第二,為幼兒提供嘗試自我解決問題的機會。當幼兒遇到問題時,我沒有像以往一樣直接幫助幼兒,而是給幼兒思考、探索的機會。第三,充分肯定、贊賞幼兒的創造行為,激發幼兒學習興趣。當幼兒取得成功時,我給以充分肯定,并通過拍照的方式保留幼兒的作品,激發幼兒繼續探索的欲望,體驗成功的快樂。
從觀察中看出,剛開始幼兒玩陶土的經驗還是停留在“陶土能夠搓什么、能吸什么”。小彬和小宇拿著陶土到處吸,他們的興趣點就在于吸東西。這可能跟上次開展的科學活動有關系,因為在上次科學活動中幼兒通過實際操作,感知、發現陶土能吸一些物體而不能吸一些物體。借鑒上次所獲得的經驗,小宇在玩的過程中,通過自身的探索,發現了用陶土和其他材料的結合可以做“娃娃”,這是讓我感到驚喜的地方。
第一次游戲后,我針對幼兒的情況,采取了以下的指導策略:首先,我通過談話了解幼兒游戲的興趣和需要,和幼兒一起準備游戲的材料,鼓勵幼兒自由取放所需要的材料。其次,通過談話、照片、視頻等形式再現幼兒游戲過程,請幼兒說說自己是如何創作的,鼓勵幼兒自己解決遇到的問題。比如利用照片的形式出示小宇的“娃娃”,讓幼兒感受陶土和其他輔助材料的結合可以創造出不一樣的造型。最后,我和幼兒討論:“陶土還可以怎么玩?下次你準備怎么玩?”
游戲二:
今天,泉泉、小豪、強強來到美工區。他們把陶土搬了出來,每人拿了幾塊陶土,在手上捏著……過了一會兒,強強跑了出去,拿來一個月餅盒,對泉泉說:“我們來做蛋糕吧。”泉泉說:“好吧。”強強用陶土包著月餅盒,包了一會兒,有的地方大,有的地方小,一直包不好,我等了一會兒,說:“你們的蛋糕不平,可以用什么工具幫忙的呢?”他想了想,看到桌上的趕面杖,就拿起趕面杖趕了一片片的陶土,包在月餅盒外面。泉泉印了幾個花模型,鋪在外面,又跑到積木區拿來彩色積木,把藍色的積木放在中間,接著泉泉在蛋糕外圈粘上許多瓜子……他們相互合作,不斷地修正、裝飾“蛋糕”。終于,“蛋糕”做成了。他們去娃娃家拿來了杯子和可樂,玩起了過生日的游戲。我輕輕走過去問:“這是什么游戲啊?怎么玩?”陽陽說:“看誰的球轉得久誰就贏。”“哦,是挺好玩的,但是聲音有點大,吵到其他小朋友了,怎么辦?”陽陽說:“我們小聲點。”小豪說:“不然,我們到走廊那兒玩好嗎?”我說:“這個主意好!”于是,他們把玩具搬到走廊。我再拿來一個屏風讓他們圍起來。后來又來了幾個小朋友,他們在里面玩得不亦樂乎。
這次游戲中,我提供的支持策略是:第一,事先請幼兒計劃游戲的玩法,帶著目的去玩,培養幼兒的目標意識。由于有了一定的目的性,幼兒的玩法更豐富、更有指向性。第二,給幼兒自由創造的空間,我不實施干預。我不以自己的主觀意識去提醒、干預幼兒,而是支持、允許幼兒創造性地玩游戲。第三,尊重幼兒興趣的同時,采用有效的語言指導策略。我充分尊重幼兒的興趣,但是當幼兒出現困難,我采用啟發式的語言策略,把幼兒需要解決的問題擺在幼兒面前,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去尋求解決的途徑,起到促進游戲發展的功效。通過啟發,使幼兒自己發現解決問題的好辦法。存在常規問題的時候,采用詢問式語言策略,適時介入,和幼兒商討該怎么做。
從這次游戲可看出這階段的幼兒對于“陶土可以怎么玩”有了更多的想法,在實際操作中不斷想象,大膽地把陶土和輔助材料結合形成新的游戲,而且把操作、探索和角色游戲有機地結合起來。在操作、探索中,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得到提升,能和同伴合作游戲。游戲過程中,幼兒表現出的專注、積極、認真,這正是《指南》里提到的良好學習品質。
針對幼兒游戲情況,我采取了以下的指導策略:首先,繼續培養幼兒的目標意識,引導幼兒有意識地設想游戲的玩法、準備和誰一起玩、如何準備游戲的材料等。其次,組織幼兒進行談話,了解幼兒玩陶土的其他經驗,如“你玩過陶土嗎?”“你是怎么玩的?”有的幼兒說:“我爸爸帶我到陶土工作坊玩,我用陶土做了小人,很好玩,能變來變去。”因為幼兒有這樣的經驗,于是我產生了在班級提供陶土機的想法,讓幼兒探索陶土的可塑性。最后,鼓勵幼兒學習制定游戲的規則。
游戲三:
今天,美工區增添了四個陶土機和水,目的在于引導幼兒進一步感知陶土的特性。四個小朋友來到了美工區,他們一人拿了一塊大陶土,打開陶土機。可是,土跟著轉。我想,這個機器沒操作過,有一定的難度。于是,我也操作了起來,邊操作邊說:“先把陶土團成圓,打開機器,手醮上手,試著在中間壓一個洞,四個指頭扶在外面。”洞越來越大,不一會兒,變成一個小碗,小朋友見我的動作,也試著模仿,終于小邱做成小杯子,雖然有點歪,.我對他笑了笑,說:“太好玩了,原來還可以做杯子啊!”還把他的作品拍了下來,小邱滿臉得意。我說:“如果杯子上有花紋也不錯。一邊的欣雨看見了,趕緊拿來了竹片刀,分給小邱,一起畫了起來。游戲到最后,他們不小心把土掉在桌上和地上了,保育員要去幫忙清理,我制止了,對他們說:“這些撒掉的土你們有辦法處理好嗎?能不能自己收拾好呢?”孩子們大聲說:“我們可以!”“好,老師相信你們。”馬上,有的孩子拿抹布清理,有的拿掃把清理,有的直接用手撿,不一會兒,現場整理得一干二凈。
這次游戲中,我提供的支持策略是:第一,當發現孩子游戲總是處于停滯狀態時,采用平行介入的策略,用正確的方法使用陶土機,并運用語言引起孩子的注意:“先把陶土團成圓,打開機器,手醮上手,試著在中間壓一個洞,四個指頭扶在外面。”等,邊說邊示范正確的方法。這樣孩子就會很自然地在活動中模仿老師的動作,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了。另一方面,教師可以在活動中引導幼兒觀察、模仿能力強的孩子,也可以充分利用同伴作品的展示為幼兒提供模仿學習的樣本,促進幼兒伙伴間的相互影響和學習,促進游戲情節更為豐富和深入地開展。第二,鼓勵幼兒自我整理,培養幼兒的責任感。鼓勵幼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,培養幼兒敢于擔當的精神。
經過一階段游戲的開展,大部分幼兒在游戲中能夠有所計劃,設想自己要玩的內容,能夠大膽想象、創造“陶土怎么玩”,幼兒的想象力、創造力在游戲中得到很好的發展。
游戲四:
孩子們經歷了前幾次的操作,在不同程度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。今天,吳靜涵小朋友拿起一塊土就開始了:“吳老師,我今天要用白色的土,做一個杯子,可以挖深一些”。他認真地開始了自己的創作。我發現他這次看著圖來學習手勢,試著在比劃。最后一手伸到里面壓住,一手扶住,讓轉盤自己轉。這樣就能讓杯子外形不變,里面加深。接著,他提出了讓我很吃驚的想法:“吳老師,我們想把它做成小朋友的臉,我喜歡小娃娃”。陳梓銘馬上也說:“我也喜歡,我們一起做吧!”我點頭給予肯定,問:“那要怎么辦?”“要加上眼睛、頭發啊!”接著,我留了一個問題:“它們是什么樣?我很期待!”她興高采烈地進行了嘗試,做出了兩個眼睛、嘴,我又提出了啟發性的問題:“在你哭的最傷心的時候眼睛會怎樣?”“生氣時又有什么變化?”“特別高興時臉又會怎么變”……幼兒在這些語言的啟發下,思維得到拓展,出現了創作的高潮。制作出了各式各樣的臉部表情:有的笑的彎了嘴;有的哭的腫了鼻子;有的生氣的五官都皺在了一起……。
這次游戲中,我提供的支持策略是:以啟發性語言幫助幼兒求新、求變的創作思路。
幼兒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,在區域活動中,我們不要求幼兒的作品都和老師的一樣,也不從教師的主觀去評價幼兒作品的好壞,而是注重幼兒個性的充分發揮,調動幼兒的主觀能動性,充發揮動幼兒的想象力,激發其創作欲望,讓幼兒有一個可以充分表現自己的舞臺,自由創作屬于自己的作品,并鼓勵其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。教師對其制作過程適時給予指導。泥塑作為一種孩子們感興趣的活動,我們在活動中并不是單純地要讓孩子們學會制作一個物體造型,而是要在孩子們做一個物體造型的同時,探索發現一些與活動本身有關的有價值的知識與經驗。幼兒通過自己的創作表現了美好的愿望,由此帶來了驚喜和成就感,成為幼兒繼續進行創造的動力。當然作為老師,首先要做好一個引導者,要給孩子們創設一種鼓勵提問的氛圍。對于幼兒來說,感性認識明顯強于理性認識。同時,你只要給幼兒一個展現自己能力的舞臺,并充分調動其想象力,發揮其創造性,結果,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會讓你感到驚嘆。
在活動中,教師應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的興趣和愛好,更多地給幼兒以自由,讓他們有進行創造活動的權利和機會,使他們在自由的天地里,在實踐活動中,充分用眼、手、腦去發現、去創造,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,使幼兒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。
二、思考與領悟
通過對科學區中幼兒玩陶土的持續觀察,對于我在區域活動中如何提供支持、推進策略有幾點感悟。
首先,給足幼兒自主選擇的機會和空間。《指南》指出:“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,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,合理安排一日生活,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、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。”有了充足的空間和材料,幼兒才有自主選擇的余地。所以,第一要為幼兒提供充足的空間,支持幼兒游戲的需要。游戲過程中允許幼兒串區,自由取放自己需要的材料,不限制幼兒的行為,不干預幼兒的玩法。第二要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材料。在了解幼兒需要的基礎上,我適當提供數量充足、適宜的材料,所提供的材料必須是低結構、有多種玩法的,盡量避免提供唯一玩法的材料,也可以和幼兒討論開展游戲需要什么材料,和幼兒一起準備材料,鼓勵幼兒自由探索材料的玩法。
其次,改變不適宜的教育觀念。我改變原有“我教你做”“我說你答”的觀念,讓幼兒從學習任務中走出來,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獲取經驗。我欣賞、鼓勵幼兒的自發游戲行為,讓幼兒有自主、自由的學習。在這樣自由、輕松、愉快的環境中,幼兒不斷地嘗試,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的最佳方式,體驗成功和快樂,自信心增強。
讓孩子在健康、豐富的活動環境中,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,讓教師在研究、探索中與孩子共同成長!
吳梅治
版權所朿@ 泉州市第一幼兒囿nbsp; 技術支持:欣飛文化 管理
地址:泉州市新華北路237叿nbsp; 網址: http://www.om-y.com 閩ICP夿span onclick="return false;" t="6" data="15004838" isout="1">15004838??